今年让纺织企业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就是,面料卖不上价格。无论原料价格再怎么波动,或者说成本再怎么上涨,坯布面料的价格都是很难涨的。最后利润越来越低,企业越做越难,纺织人忙活了半天,最后钱还没赚到。
急速扩张的产能
从2017年开始,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纺织集群开始淘汰落后产能,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产业快速发展,产能急速扩张,且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中西部的产能增长速度远快于东南沿海的产能缩减速度。
2019年后,沿海织造产能缩减速度开始放缓,但中西部的织造产能增长却丝毫没有减速。但伴随着2020年开始连续数年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欧美经济出现结构性问题,全球纺织品整体需求却在出现萎缩。
对刚刚投产的织造产能而言,盈利并非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头等大事是让企业进入稳定生产的状态,这时候生产一些难度较低的,类似春亚纺涤塔夫这样的常规产品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企业主想的是,等工厂稳定了,就能生产类似四面弹这种附加值比较高的面料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不止他们是这么想的,其他企业也是这么想的。这年头敢去中西部开厂的,大部分原先在传统纺织集群都有工厂里的经验,等一切理顺了,在外围工厂和原本传统集群工厂生产的产品,本身区别就不大。
那么问题来了,产能在不断扩张,需求却在不断缩减,多出来的这部分产能该怎么解决呢?
富裕的产能去哪里?
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上涨,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因此纺织企业最头疼的,就是给这些产能寻找出路。好在随着产业链的发展,现货快反的模式流行起来了。
现货快反是服装品牌最喜欢的模式,原来的模式在销售旺季到来之前,企业需要备大量的库存,而备哪些库存全靠自己判断,当旺季过去了,卖不掉的库存只能变成尾货低价处理,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很多知名服装品牌的没落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采用开始快反,辅以网络渠道,原来可能一个款式要备几万件的,现在可能备100件就可以了,大大降低了库存压力,还能够增加款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希音平台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但要做到这些,就要准备足够的面料现货,毕竟面料生产中时间大头都在染厂这边,不同产品的不同规格,每个规格又有不同颜色,有些现货超市还打出了几百种、几千种颜色的旗号,虽然有些稀有颜色可能只备个1、2千米,但是算起总数来就很多了,这些需求正好能消化产能转移富裕的产能。
怎样的面料能卖上价?
但这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纺织企业感受最深的就是开头说到的布价涨不上去了。大量的库存沉淀在中间环节,给市场上面料价格设定了一个上限,压制住了其余面料上涨的动力。另一方面,原先很多服装企业提前备货的市场需求也转移到了现货快反,市场上大单数量更少,竞争更激烈,价格也更难上去。
这个时候面料怎么样才能卖上价格呢?一个是非常小众的,市场需求就那么大,没有做现货的必要,自然就不会有很多在这个产品上面进行现货化的投入。一家做色织布的纺企近期就表示,和他们合作的织厂喷气织机都关了不少了,但是他们的生意下半年开始却越来越好,老板猜测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够小众,而且从事这个小众行业十几年了,别人想来竞争也没有他们的技术积累。
不搞小众,就只能搞黑科技了,比如一家纺织企业在织造四面弹的过程中添加类似桑蚕丝、莫代尔、羊绒、天丝等不同纤维,很多知名的服装品牌还就喜欢这种,市面上竞品也很少。
想要做到以上几点都不容易,不过想要在现在这种行情下把面料卖上利润,怎么又可能会容易呢?
这里才是未来
随着市场内卷的加剧,许多纺织企业都有冲击高端的心,但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落,整个高端市场现阶段是在萎缩的,只有像中国这类少数国家的高端市场在增长,此消彼长之下,未来全球高端市场的规模或许会呈现V字走势。
反而在低端市场方面,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不仅能带动我国商品的出口,还能促进响应倡议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些新兴市场的消费能力正在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我国家用纺织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60.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对中东海合会六国出口9.5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对中亚五国出口5.3亿美元,同比保持44.3%的高速增长;对非洲出口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对拉丁美洲出口11.7亿美元,同比增长6.3%。
中国不断增长的织造产能必定不可能只做高端市场,这些新兴市场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