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纺织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的参差不齐,应该说上游与下游运行情况形成适当的反差是比较正常的现象,而如果说这个反差持续增加或扩大的话,那么其必有其深刻的行业问题。今年以来,聚酯产业链上下游的反差正在极度加剧!
聚酯产业链的“走钢丝”行情:上游独享利润,下游雪上加霜!
7月份正处于纺织业的淡季,尽管历年来此阶段行情都有所欠缺,但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织造企业的库存上了新的历史高位,而对比织造的上游原料而言,可以用冰水两重天来形容。织造的库存与日俱增,在量上已超过了警戒线,而原料上游PTA却基本无视下游,加工费一度近两千元,使得笔者感慨较深,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大的反差?
自2016年开始,整个织造行业的迎来一波景气周期,很多常规品类的产品都需要带款提货,化纤纺织人的日子可谓过得美滋滋的。以喷水织机为例,在2015年行情尚处于低迷的时候,每天的利润约50元/台,而到了18年上半年3-4月份,每台的净利润已经高达120—160元/台。2016年至2018年的上半年,可以算的上是织造市场的高光时光。
然而黄金时代的到来也让坯布产量扩张无序埋下了“苦果”,自2019年以来织造行业身价陡降,以喷水织机为例,目前每台的机台率只在20-30元。产能过快增长令供需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价格新一轮加速下跌使得行业状况雪上加霜。可以说,当年牛气冲天,如今却两面遭受挤压!织造行业的好日子过去了!
但与下游大相径庭的是,由于PTA产能相对集中,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价格的变化不仅仅完全跟随市场规律,其中龙头企业掌握了一定的议价权。前期市场流通库存依旧偏低,基本面的支撑下虽然成本PX价格大跌,但是现货价格坚挺,因此加工价差出现了大幅放大。同时随着终端纺织服装品市场逐渐疲软,开工回落,涤纶产销受阻库存累积,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加工利润曾一度都出现倒挂情形,仅PTA独占鳌头。
上下产业链不畅通的冷思考:后期倒挂能否维系?
据笔者了解,PTA高加工费的背后似有隐忧显现。据某行业网站库存数据显示,PTA供应量相对稳定,并未出现明显的去库,但是现货市场的流通紧张确是存在的。这就基于PTA大厂的掌控作用,但与此同时,9月后新凤鸣PTA装置的开启将给市场带来较大的产能输出,因此笔者预计9月之前PTA主流工厂手中大量的现货将陆续在这之前出清,因此虽然现货流通在低位,但并不是因为无货可卖,大量的货掌控在了PTA主流工厂中,因此为后期埋下一雷。
另外一方面,虽身处纺织淡季库存走高现象较为普遍,但较往年同期相比库存已处近几年历史高位。加之由于市场不景气导致了下游面料市场积累大量成品库存难以消化使得织造市场仍旧在去库存状态中,纺织品种类规格繁多,下游服装均以定做而不是定点销售,导致去库存的压力重重,甚至部分企业饮鸩止渴赊本去库存化,虽然库存数量在降低,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亏损经营换来资金流动,不少企业都处于“失血”状态。所以,目前产业链从PTA端的库存都积压在了终端织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但这个堰塞湖已经满溢,持续溢出的库存正在使得聚酯产业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了积压。
最后我们看下终端市场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服装产量为287.8亿件,同比下降2.6%;2018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22.7亿件,同比下降3.37%。可以说终端市场的低迷态势更是助涨了这种不平衡机制的发展。
总的说来,整个纺织业上下游每一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产能和库存不协调的情况,上下游各个环节没有得到有效传导直接导致了上下游市场情况的高低不一。
警惕市场“厄尔尼诺现象”
目前整个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突出,不管是织造还是原料都难免再次出现高库存情况,相较原料库存来说,目前的坯布高库存引起的后期连锁反应更大。
就近期来看,上游聚酯销售局面前期有所好转,库存得以下降,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情况,下游织造企业销售局面仍难打开,可想而知若后期织造行情继续低迷,连仅有的刚需销售都压缩的话,加之新的聚酯产能源源不断产出,前期积压的库存难以缓和,那么聚酯库存将再次面临压力。现阶段,类似的库存转嫁的情况正在产业链中来回倒腾,后期若终端市场未有明显改善,纺织业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一再重演,织造市场高库存的现象将成为个别企业的“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