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报道中说,今年无锡在太湖沿岸打捞蓝藻方面出现了一个“新”情况:湖区打捞的蓝藻数量少了,水草数量多了起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0日,无锡全市共计打捞蓝藻31.5万吨,产出藻泥1.21万吨,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53.18%、47.18%;已打捞水草5.5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9.21%。
太湖蓝藻,一个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名词,回想过往,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现在回头来看这件事,这是华南地区化工产业高速发展但环保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带来的必然结果。
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随后在安徽巢湖、云南滇池等地也不同程度出现蓝藻。
太湖蓝藻的大面积爆发,直接影响了无锡地区的居民用水。根据当时新闻媒体的报道,在蓝藻爆发期间,自来水恶臭难当,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手沾一下那臭水,臭味半个小时都散不去。而后,抢购矿泉水的狂潮开始,各大超市里的纯净水被一抢而空。无锡很多公司因此开始放假。
当时,太湖蓝藻事件经过了媒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以后,迅速升温,很快把全国的目光吸引了过来。
在蓝藻爆发以后,苏南、浙北、安徽等地区很快部署太湖水污染防治和蓝藻治理工作,其中在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也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在纺织企业中,印染、色织及浆纱加工厂等企业成为监管重心。
在2007年,环保政策还相对松散,停产限产还不像现在这样普遍,企业对于停产限产还没习惯,因此每次停产限产对纺织企业来说都可以说是伤筋动骨。
在纺织企业中,印染、色织及浆纱加工厂等高污染企业成为监管重心。
自六月初因太湖蓝藻事件迫使环太湖地区印染、浆纱及色织牛仔布等企业陆续出现停限产。
纱线市场因为浆纱加工工厂的停产,导致纱线产量短时间内减少,影响了上下游的生产效率。
牛仔布受到的影响要相对大一些,因为常州地区是牛仔布生产的集中区域,当时不少牛仔布企业停产整顿,对当地牛仔布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相比浆纱和牛仔布,印染企业受到的限制则更为严重。环太湖流域是传统的纺织印染集聚地,印染产能也占了全国印染产能的绝大多数。当时的印染企业不像现在,都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而政府部门在当时面对环保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一纸文件以后把整个地区的印染企业关停。受到印染企业停产的影响,当时下游面料企业的交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当时下游面料企业正处于野蛮扩张的时期,对资金回笼的需求较现在要高许多,因此,当时的印染企业停产对一些下游面料企业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
但是总的来说,因为当时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在5月,而6月以后是纺织市场的传统淡季,当时几周的停产对于整个纺织产业来说打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太湖蓝藻事件真正的影响应该是让居民在环保方面的意识真正开始成长起来。在这件事之前,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工业造成的污染是真的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活的。如果放任企业随意排污,那居民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利可能都没法受到保障。
太湖蓝藻事件虽然已经过了十多年,可它带来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首先,因为这件事情,政府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又提高了一个等级,此后每年夏天,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太湖流域几乎都会有关于蓝藻的专项整治行动。
而许多的纺织企业在生产中,也开始用环保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他们开始思考,就算现在为了经济的发展,可能环保的政策还比较松,可是将来总有一天会紧起来的。
在印染企业经常性停产限产的今天,笔者再次回想起十多年前的太湖蓝藻事件,感触颇深。停产限产可能真的对纺织企业的生产造成了损害。可作为一个真正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我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现在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就像一个开涂层厂的老板曾经说:以前的涂层企业根本没有环保装置,在几十米外都可闻到刺鼻的气味。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干几年 ,得病的概率就会很高。即使靠这个赚了再多的钱,也买不回失去的健康。